刘春,二级教授,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现任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同济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自然资源部现代工程测量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与视觉耦合的场景认知与建图。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973计划课题、863计划项目等20多项国家级科技项目。担任国际地质减灾学会地灾环境智能感知委员会主席、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激光雷达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无人机创新应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室内导航定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多个学术任职以及多个国际杂志编委。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10多项成果奖励。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0项,出版中英文合著8部,发表论文300多篇。
刘春教授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复杂空间环境的精准定量感知和智能处理,围绕相互关联的感知理论与方法、感知装备研制与检校、感知智能处理与服务这三个热点和难点进行突破,在地质灾害蠕变协同感知、环境建图与定量感知,道路环境感知的主动安全服务三个方面形成了代表性成果。围绕感知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泛化点云”的科学概念和技术框架,研发了点云共性智能处理方法,在滑坡灾害监测与智能建造中得到了应用,为突破点云场景认知处理的算法和算力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以感知理论为基石,创新地提出了无结构化信息、复杂、动态环境下,融合点云和视觉的机器人高精度建模与自主导航定位的基础理论。同时,研发了低空机载可定制敏捷型多光谱成像阵列科学装备和成套处理技术,主持编制了国内首部低空无人机多传感器一致性检校的国家标准。鉴于数据获取所呈现的海量规模与固有的不确定性特征,重点针对车辆主动交通安全预警的在线位置服务和路域车辆辅助智能驾驶的安全感知挑战,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点云融合校准和感知技术,开发了高精度车道级道路地图生成系统,构建了城市全要素空间信息采集与有机更新的新型基础测绘技术体系,有效支撑了基于高精度位置服务的城市主动交通安全预警保障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