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第21届获奖人员-邹贤才

邹贤才教授一直从事物理大地测量与空间大地测量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多源大地测量数据综合处理软件平台研制以及地球重力场建模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近五年主持重点研发课题、自然科学基金、测绘行业公益专项等多项,并参加了国家“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的研究。获多项科技奖励,其中省部级特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卫星重力测量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重力卫星精密定轨与重力场建模的“一步法”理论,独立研制了相关软件平台。利用高精度卫星观测数据反演重力场的方法及相关关键技术是现代卫星重力测量研究的重点之一。“一步法”基于多源多类原始观测,建立待估参数与观测数据之间的严密函数模型,同时完成卫星精密定轨、地面站相关参数的确定以及重力场建模,使观测数据和待估参数的模型之间达到更高程度的“同化”,可以实现最优的参数估计。经过十余年的自主研发,在主流的超算环境下,构建了以脚本和可执行文件为核心的运行模式,通过函数模型和参数模型的一致定义与统一处理,以及混合并行技术的引入,解决了海量计算的应用难题。有力支撑了时变重力场科学研究和新一代卫星重力测量方案论证项目的实施,并为该平台向地球动力学、地球参考框架建设等科研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面垂线偏差建模方面,将大地测量边值问题严密化成果推广应用于Vening-Meinesz理论,为建立高精度高分辨率垂线偏差数字模型提供了重要思路。垂线偏差在国家安全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是大地测量保障条件之一。传统的垂线偏差观测方法需要在夜间进行,耗时长,效率低。如何在地球重力场建模的理论框架下,利用重力相关数据建立高精度地面垂线偏差模型是实时获取特定点位垂线偏差的关键。作为“973”项目专题负责人,承担了理论研究和数值模型研制工作,基于垂线偏差与局部地形的强相关特征,利用高分辨率地形数据,结合高阶重力场模型提供的背景信息,建立了多个测试区域的垂线偏差数字模型。基于天文垂线偏差的独立检核结果表明,在绝大部分区域数字模型的精度达到角秒级,为垂线偏差快速赋值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