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届获奖人员——王密
王 密,男,1974年生,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2年入选湖北省首批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在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王密教授结合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国家重大需求,深入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成果产品化工作,主持国家973课题、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科技计划、国防预研和国防型号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多项软件成果在国家重大工程和相关行业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为国防和测绘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测绘科技进步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研究成果入选2012 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授权发明专利13 项、软件著作权7 项、发表SCI 论文9 篇、EI 论文40 余篇,与李德仁院士联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潘俊获得2011 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主要代表性成果如下:
(一)在国产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地面数据处理方面,创新性地提出通过优化卫星设计与地面精细处理相结合的国产光学系列遥感卫星处理方法,将我国光学遥感影像的定位精度从300米提高到20米以内,处理时间由30分钟缩短到1分钟以内,使我国光学卫星的几何定位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所研制的测绘卫星地面处理系统用于资源三号(我国第一颗民用三线阵立体测图卫星)卫星数据处理,生成的影像产品质量明显优于国际同类卫星影像产品,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提出了基于整体面重叠的Voronoi 图无缝视场精确拼接方法,成功解决了我国遥感8 号17 片非共线TDICCD 超大视场成像的精确视场拼接国际难题;建立了高分辨率光学卫星的严格几何成像和几何处理模型,发现了系统误差的时变规律,提出了系统误差的时变分析及补偿算法模型,为高精度几何定位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基于探元指向角模型的光学相机在轨几何定标模型与定标方法和利用全球控制点影像数据库提高我国遥感卫星几何定位精度方法,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由于星上星敏等核心元器件封锁而导致遥感影像定位精度差的难题;主持研制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快速全自动化地面处理系统和测绘卫星数据处理系统。上述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近10 年发射的军民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共9 型16 颗,军用11 颗,民用5 颗)地面数据处理任务,产生了重大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推动我国军事卫星地面处理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成果分别获得了2012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1 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成功处理了我国第一颗民用三线阵立体测图卫星“资源三号”数据,成功入选2012 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为我国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地面数据处理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地面处理系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航空、航天影像数据处理方面,针对航空、航天数字正射影像自动化产品生产中的色彩一致性和大区域整体镶嵌处理的技术瓶颈问题,王密教授与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潘俊,提出了大区域整体影像色彩一致性自动处理和接缝线网络自动生成的理论与算法,该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和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并获得发明专利,成功研制了影像匀光处理软件GeoDodgingTM,该软件2006年通过了国家科技部软件测评获得表彰,已广泛应用于测绘及相关行业,并且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十一五”西部测图工程国家重大工程得到了成功应用。该软件极大地提高了影像匀光与镶嵌处理的效率,并由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产品化,销售200余套,产生经济效益500余万元,为推动航空、航天影像自动化处理做出了重要贡献。该项目成果完成的博士论文获得了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三)在基础地理信息快速更新方面,基于数字摄影测量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提出了基于多源影像一体化地理信息快速更新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内外业分开、采编分离的作业模式,实践证明该方法比传统的作业模式提高效率20%以上,该成果发表在摄影测量遥感领域三大著名杂志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和THE PHOTOGRAMMETRY RECORD并获得了发明专利。研制了一体化地理信息快速更新软件GeoOneTM并由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产品化,该软件在浙江测绘局全局推广应用,在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广西第二测绘院、重庆测绘院、甘肃省测绘工程院以及“十一五”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全国5万数据库更新重大工程中也获得了成功应用。该软件引领了基础地理信息快速更新的发展方向,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为推动了测绘信息化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