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第15届获奖人员—姚宜斌

       姚宜斌,1976年1月出生,湖北宜都人,现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二级教授,珞珈杰出学者,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大地测量学中有关测量数据处理与GNSS空间环境学(电离层、对流层)方面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近10年,主持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参加国家973等纵、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 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GPS精密定位定轨后处理》,参编《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等9部学术著作和教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12、2008),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9),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多项。2010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1年获“十一五”测绘地理信息优秀青年科技贡献奖,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12年获第三届武汉青年科技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4年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
        近年来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
       (1)在测量数据处理基础理论与方法领域,基于相关因子的不变性,导出了基于等价方差-协方差的稳健估计函数,建立了基于等价方差-协方差的稳健估计理论体系;提出了基于点模式的广义网平差模型,实现了基于SINEX文件的参数估计,解决了超大规模GNSS网整体平差难题,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完成了我国多个省市的高程基准现代化工程;针对EIV模型,提出了顾及设计矩阵随机信息的最小二乘组合算法,实现了在最小二乘的理论框架下求解整体最小二乘参数;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极移预报的附加误差修正的LS+AR新模型;自主开发了兼容北斗的多系统网络RTK数据处理系统DreamNET,满足测绘作业的高精度需要。
      (2)在GNSS电离层建模及应用领域,提出了一种附加GIM约束的全球电离层建模方法;建立了一种像素基和函数基结合的三维层析新模型;提出了混合正则化方法、自适应的联合迭代重构算法等多种电离层层析成像反演新方法;发展了一种利用改进的区域电离层建模加速PPP收敛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单频PPP精度,显著减少了双频PPP的收敛时间;开展了震前电离层异常变化探测及电离层电子密度对强磁暴的响应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3)在GNSS对流层关键参量建模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球谐函数的全球非气象参数对流层天顶延迟改正模型,较美国和欧洲广域增强系统采用的同类模型精度提高20%以上,是目前国际上精度最高的对流层延迟产品;创新性地将Bevis表达测站地表温度与大气加权平均温度的线性关系式与GPT模型表达地表温度的思想相结合,相继建立了无需地表温度支持的全球适用的加权平均温度(GWMT)序列模型;提出了建立精化的分层水汽比例因子模型、利用虚拟三维水汽密度等方法,提高了GNSS射线利用率,有效地改善了水汽层析的精度。
       (4)在GNSS空间环境学应用领域,研制了自主的业务化运行的CORS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和实时水汽/电离层监测平台,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实时三维电离层产品的发布,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实时水汽产品的发布,在内蒙古、山西、浙江、江苏、广西、重庆、天津、厦门、包头、苏州、西宁、呼和浩特、贵阳、南昌、常州、南京、南宁、北海、温州等20余个省市得到了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