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坚白院士是中国当代测绘事业开拓者、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大地天文学奠基人、优秀的社会活动家和重操守的教育家,我国第一批学部委员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中的首位测绘科学家。
夏坚白院士1903年11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吴市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和小学,十四岁到常熟浒浦镇秦记木行当学徒。1921年起,他辗转于上海中华公学、吴淞中国公学和浦东中学就学。192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学系,1929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1934年考取第二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进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学习测量,1935年7月获得该院特许工程师文凭(D.I.C.)。后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系深造,1937年7月获得该校特许工程师文凭,继而攻读大地测量博士学位,1939年8月获该校工学博士学位。当时祖国正遭受日军蹂躏,烽火连天,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拳拳祖国情,毅然于是年10月回归报效祖国。回国后,他曾任当时已迁往昆明的同济大学副院士,中国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同济大学院士,中央测量学校院士兼教育处长,同济大学教务长、校长等职。新中国诞生后,夏坚白院士历任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副校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中国科学院首批自然科学学部生物地质学部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测量制图组副组长,武汉测绘学院首任院长,中国测绘学会筹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上海各界代表会议代表、上海市首届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市中苏友协常务理事、市科学技术协会理事,湖北省科学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科技协会委员、武汉市中苏友协理事、武汉市首届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科学文教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武汉分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夏坚白院士一生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不论在旧中国还是在新中国,他都胸怀满腔报国热情,为祖国的振兴和发展而顽强奋斗。1939年10月夏坚白院士回国后为培养祖国的测绘人才而到昆明同济大学任教。1943年他被聘为中央测量学校院士兼教育处长。他不计待遇微薄,为了测绘事业欣然应聘,凭他个人的才华和魄力,大刀阔斧地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将原有的四个专业改成大地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形测量、制图和测绘仪器制造五个专业。将大专体制的学校改革成军事测绘本科大学,对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大胆改革,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树立了刻苦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求是创新的新校风。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就为国家迅速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高级测绘人才,使中央测量学校的声誉大为提高。1948年7月夏坚白先生任同济大学院士兼教务长,同年12月任校长,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了大量工作。上海解放前夕,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毅然冲破国民党特务的胁迫,不仅自己不离开上海,还劝说其他同仁不去台湾,团结全校师生员工护校护产,以他教育家著名人士身份掩护了国民党所要迫害的进步人士并与之进行斗争,在复杂的应变工作中他尽职尽力,使同济大学完好地回到了人民手中。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夏先生担任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始终不遗余力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展新中国高等教育科技事业中去。他与同仁一起,在短短的几年中就使同济大学成为由医、工、理、文、法五个学院组成的综合性著名大学。随后,经过院系调整,将同济大学改造成全国知名的土建类大学。
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夏先生深感测绘科学事业对国家各项建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发展新中国的测绘事业,积极向国家有关方面呼吁:国家应建立必要的测绘体制,仅有总参测绘总局是不够的,国家应设立管理全国经济建设的测绘业务部门,即国家测绘总局。另一方面,需迅速成立测绘学院,大量地培养各种测绘科技人员和高级测绘人才。另外还必须设立测绘研究所和测绘学术团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发展测绘科学事业完整的体制,才能应付测绘科学事业面临的各种新的挑战。在夏先生和各方面的呼吁和建议下,经中央研究,自1950年起到1959年相继成立了国家测绘总局、武汉测绘学院、测绘科学研究所、中国测绘学会。他尤其对武汉测绘学院的创建和为中国测绘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湖北亲切接见了他。
夏坚白院士为武汉测绘学院的创建和发展,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了毕生的精力。1955年1月,夏坚白院士等人向中央建议:“集中全国高等院校测绘专业及其教师、图书、仪器和设备,创建一所专业齐全的测绘学院,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是年6月,即获国务院批准筹建武汉测绘学院,任命夏坚白院士为筹委会副主任,具体领导筹建武汉测绘学院。夏先生在筹建工作中,殚精竭虑,亲自主持制定了学校规模和基建方案、教学计划、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方案、教研室实验室建立方案,以及图书仪器设备购置等计划,并不断地对这些方案和计划的实施,一一加以督促和指导。武汉测绘学院是平地起家,于1956年9月1日正式开学了。也就是说,在夏先生和同仁们共同努力下,在一年之内,使一所新型的培养高级测绘人才的高等学府诞生了。
自武汉测绘学院诞生之日起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夏先生一直担任主持学院全面工作的副院长和院长,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建设和发展学院上。用他的话说:“一心要将学院办得不仅在中国有名气,而且在世界上也要有名气”。具体的做法是:“一、适应祖国的需要,培养大批合格的工程师;二、开展科学研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他始终将注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人才的工作放在首位。他为了领导好教学,就必须了解教学,熟悉教学,他身体力行坚持到教学第一线,亲自授课并辅导答疑,指导实习。他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极好的教学效果,此情此景,至今犹历历在目。他紧抓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具体落实在教师队伍、教材和实验室三大建设上。他主持制定“师资培养提高方案”,对各层次的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对青年教师更是殷切关怀,要求他们订出进修计划,定期考核,经常亲自指导他们备课、讲课、带实习、修改讲稿等。在他的带领下,我校形成了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敬业乐群、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
夏先生廉洁奉公,严谨办学,使学院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测绘教育科研重要基地,培养了大批测绘专业人才,并已闻名于国际测绘界和教育界。
夏先生毕生致力于测绘科学事业,他发表的所有论著,都是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地科学实践出来的宝贵科学结晶。夏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便潜心于测绘科学学习和研究。1929年他撰著《应用天文学》,书中所有的实例都是他亲自实践的结果,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天文测量学教材,1933年出版。继之与陈永龄合著《养路工程学》,书中实例也是他利用几个寒暑假考察我国六条主要铁路而得到的,1935年出版。
夏坚白、陈永龄、王之卓三位先生于1939年秋回国后,各自分别执教于三个不同地点的三个大学,深感测量学教材及参考书籍的缺乏,为解决此问题,相互联系约定合著一套测量专业大学丛书。最先合著的《测量平差法》一书,1947年出版。接着合著的是《航空摄影测量学》,1949年出版;再有合著《大地测量学》,1951年出版;还合著有《实用天文学》,1953年出版。这套大学丛书到解放后才陆陆续续出全,弥补了我国测绘教材的奇缺,推动了新中国测绘教育和测绘事业的发展,深受广大测绘工作者的喜爱。1963年出版了由夏先生主持编著的《大地天文学》上、下册。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大地天文学著作,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既是一部好教材,也是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使教学和生产的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1965年出版了由夏先生主持合著的《全能经纬T4的检验与应用》,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该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大地天文测量先进方法的著作。书的内容密切结合我国大地天文测量的要求,是夏先生等的科研成果,十分独特、实用,是《大地天文学》的姐妹篇。这两部著作,深为大地天文测量作业人员所喜爱,对提高我国大地天文测量作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
1961年夏先生承担了国家科研项目《天文方位角测定精度研究》,为此,1964年秋冬两季夏先生亲自率领十多人在国家大地网边上进行天文方位角测定精度研究的观测实验,历时五个月,完成天文方位角400个双测回。那时,夏先生已年逾花甲,还不辞辛劳,攀登崇山峻岭,指导天文观测,实在感人。1965年完成项目的计算和分析工作。同年10月,武汉测绘学院出版了由他主持在实验基础上写成的《1963年天文方位角测定精度研究报告》。在这篇报告中,提出了提高天文方位角测定精度的种种措施和方法,以及天文方位角测定所能达到的实际精度,这些对在国家天文大地网上施测天文方位角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夏先生在组织编写教材、科学实验等工作中,不遗余力地培养了大批理论和实践相当坚实的大地天文学者。夏先生是我国当代大地天文学的奠基人,对大地天文学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自1953年至1956年间,在夏先生主持下合译出版了苏联勃拉日哥著《实用天文学教程》、奥尔洛夫著《测量学教程》上、下册、拉宾诺维奇著《大地测量控制网的建立原理》上、下册、萨卡托夫著《高等测量学教程》、戈卢比亚特尼科夫著《地质测量与普查方法指南》等等,这些书籍为贯彻掌握苏联教材内容进而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测绘科学教材起了桥梁作用。1966年出版了由夏先生主持合译的世界名著德国测量学全书第四卷第二分册《球面和椭圆体面上的大地计算》。综上所述,夏先生的这些论著,对推动我国测绘科技和测绘 教育,特别是对我国天文大地测量的发展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十年动乱期间,武汉测绘学院被撤销,夏先生被遣散到华中师范大学英语教材组编写英文教材,但他仍然密切关注国际测绘科学的发展动态,坚持测绘科学研究工作。他以敏锐的眼光预见到人造地球卫星科学会给测绘科学带来重大的革新,立即组织力量开展对卫星大地测量进行研究,开拓了我国测绘事业的新发展。在此期间,他主持合写论文《卫星大地测量问题——卫星大地测量基本原理及应用》(发表在华中师范大学“科技资料”1973年第2期专辑上)。他还主持编译了英文专著《卫星大地测量学概论》(174年编译成,1978年出版)、德文专著《卫星大地测量方法》(1974年编译成,1980年出版),这两本书是我国较早的有关空间大地测量理论和新技术的译著,至今仍有学习参考价值。夏先生未能见到这些书的出版和它们推进今日卫星大地测量发展的美景。
1956年春夏之交,夏先生参加制定《1956—1967年国家最重要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二年科学规划”),在1957—1959年期间他参加完成此规划中制订《中国大地测量规范细则和法式》工作。1962年12月,夏先生参加制定《1963—1972年测量与制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年科学规划”),使我国测绘科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了明确方向。他出席国际测量学术会议,并在国内也举办国际测绘科技会议和中国测绘科技展览,武汉测绘学院提交了论文和测绘科技展品,他逐步把武汉测绘学院带到国际学术界,使武汉测绘学院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测绘体制(国家测绘总局、两个测绘科学研究所、武汉测绘学院)被撤销,夏先生对测绘科学事业遭到的严重破坏忧心如焚,对测绘事业将后继无人,则深感不安。他以爱国赤子之心,置个人安危与年老而不顾,为了新中国的测绘事业的继往开来,他殚精竭虑,向党和中央力陈己见,奔波呼吁恢复测绘体制。在夏先生等人和各方面的支持下,由于实际的需要,1973年3月6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央作了调整测绘部门体制问题的批示。5月23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布通知:“重建国家测绘总局和两个测绘科学研究所,重建武汉测绘学院。”夏先生在古稀之年,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冒着风险,亲自奔走,为恢复测绘体制而奉献出对测绘科学事业无限的忠诚。
夏先生暮年,仍是壮心不已,他想在有生之年 “要编写结合中国实际反映伟大祖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新成就的自成体系的《大地天文学》和《标准时间系统》两部专著”。可惜,不久他得病去世,这成为他的遗愿了。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创始人之一、首任院长、学部委员夏坚白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家、大地天文学奠基人,是优秀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拥护中国共产党,曾多次被毛主席接见并亲切交谈。
夏先生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全部贡献给了测绘事业。夏先生在旧中国开始研究现代测绘科技,力求改进测绘技术和测绘教育。夏先生在新中国吸取世界先进测绘科技,结合我国实际,使我国测绘教育、测绘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夏先生在发展中国当代测绘科学事业,创建和重建中国测绘体制(国家测绘总局、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测绘学院)等方面,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了他的毕生精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夏先生一生严于律己、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宽宏大量,从不计较个人恩怨。
夏先生在繁忙的社会活动中广交朋友,充分发挥了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水平。他学风严谨、成果累累,为测绘科技教育的发展,高瞻远瞩,规划了未来。
夏先生的暮年,是在与病魔斗争中度过的,但他仍考虑我国测绘教育、测绘科技和测绘事业的发展远景,希望自己还能为我国测绘事业贡献力量。1977年在迎接中国共产党诞辰56周年之际,他向党表决心的书中说:“我要活到老,改造到老,在科技现代化上起一个螺丝钉的作用。”病危弥留之际他仍惦念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关心着祖国四个现代化的早日实现,关心着我国测绘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和武汉测绘学院的进步!
生活留给我们的是,永远对尊敬的为开拓当代中国测绘事业和为中国大地天文学奠基而作出卓越贡献的夏坚白院士的怀念,我们继承其遗志,沿着他所开拓的测绘大道奋发前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